[閱讀心得] The Road 我的「長路」讀後感

在去德國的旅程上看「長路」,看了兩百多頁後,星期天晚上把書看完了。 之前就提過我買了一堆 Cormac McCarthy 的書,因為亞馬遜網路書店上他的書迷的字字句句都那麼懇切,我非常理解要在多麼喜愛的情況之下才寫得出那樣的文字。看完「長路」後,我也非常理解他的書迷為什麼會說出那些話。我我我也要說,我終於可以很肯定的告訴別人,我最愛最愛的書是哪一本了。我也想把這本書重看五遍。 我這輩子到目前為止,看過的書應該有五千本以上,上到哪就不知道了,但「長路」顯然是整個強力撞到我心裡去了。我從來沒有看完一本書之後,激動成這樣子。看「我願意為你朗讀」的時候有一點,但是那個後座力道還是遠不及我看完「長路」之後所受到的撼動。我上上星期看完讀者書評,在 Galloway & Porter 搬了五本這個作家的書(我的「邊界三部曲」買到的是訂在一起的版本),然後上週末看完三分之二本「長路」之後又搬回兩本。本來是連他第一本書都要買的,我記得幾個星期前有看到啊,但上週末去已經沒看到了,真是扼腕。我已經十幾年沒做過這種把同一個作家的書都搬回家的事了。 我看的是英文版,所以沒有(什麼聽說中文版有的)文字華麗的問題。我可能運氣好,看的是英文版,因為我個人非常不喜歡華麗的文字,我不吃那套的。我平常看書的時候,形容詞幾乎都是跳過去的。如果可以的話,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直接閱讀英文版,他用的字,對我們來說一點都不難(美國作家嘛),我當然也有遇到一些生字,但不多,而且有些從上下文就可以猜出意思,有些根本不影響閱讀。這個作家寫的題材都差不太遠,我現在在讀他早期的書,發現他愛用的我不認識的字就是那幾個。亞馬遜書店上有個不得志的作家給這本書的書評: A literary agent based in London recently compared an unpublished work with which I am familiar and said that it could never be published because it compares so poorly to McCarthy's The Road. The unpublished work contains the following sentence: "It was an unyielding electric buzz - of a fridge, an aging computer, a faulty pylon, or a surveillance system - and seemed to come from underneath, above and without." McCarthy's book, on other hand, contains as one of its first few sentences the following: 'Nights dark beyond darkness and the days more gray each one than what had gone before.' The agent described McCarthy's text as 'such an incredible piece of writing.' Somewhere someone is thick. 這則書評看了真令人發笑。他舉的那個未發表的被退稿的文字,很像廉價塑膠的質感--話說台灣引近的某些法國男作家的文字還滿像這種風格的--。但是 McCarthy 的文字真的就是這麼簡單。我一直在想,整本「長路」出現最多的字到底是 dark 還是 gray。我想是因為這個原因,譯成中文的人也才會頭大到去找一堆華麗詞藻來堆砌。 這個故事的背景是設定在一個也許是因為地球暖化的原因,大多數的地方都被燒成灰燼,一對父子往南方海岸逃難時在路上的故事。這個背景本來是非常不吸引我的,特別是看到書後有書評家提到 global warming 這個字眼,就讓我每次在書店拿起這本書,看到這兩個字就翻翻白眼放回去。我希望不要有人重蹈我的覆轍。全球暖化根本不是這本書的重點,作者甚至也沒提到底是什麼樣的災難造成那樣的世界,因為那根本不是重點。事實上,這個作者有一個讓我非常欣賞的地方是,他不把讀者當白痴。他很多話不說明白的,但是做為一個人,讀者會自己去細細的想他那些輕描淡寫的話其實是想說什麼,對一些無關緊要的事也不會多加著墨。我們不知道這對父子的名字年歲,我們不知道他們的過往,我們不知道那個世界究竟發生什麼事。情節非常的簡單,對話非常的簡單,但所呈現出來的情感深度卻非常的驚人。我看過一兩個中文版的片段,我發現那個譯者把作者沒說的話都補齊了。那個譯者顯然是非常的認真的,但是有些東西補得太完整又是另一種 lost in translation 了。笑。 這本書的情節其實也不怎麼多,它就是在講這對父子互相依靠的故事。這是個關於信任或者不信任、關於愛、關於勇氣和生存的荒涼故事。但是我保證,「長路」絕對不是像保羅科爾賀寫的那種東西。McCarthy 寫的是人性,他不是要告訴我們什麼格言或是想要教人什麼東西或信仰。我不知道別人看書是為了什麼,但我看書就是為了看幽微的人性,看這個由人所組成的世界。 我非常喜歡這對父子的溫暖的組合,我想過其他的,母子或夫妻或母女,都不會有這個組合好。那個爸爸的個性跟我 XX 很像,這對父子的對話也很像我 XX 跟我的對話。作者對他們的個性並沒有什麼描述,但從他們的對話,就可以了解他們的個性。我對這對父子有著很深很深的感情。作者就一點一滴的從他們的對話和在路上遇到的事,讓我們一點一滴的對他們產生感情。我看書一向滿抽離的,書看得多年紀又大了,特別是我看英文書需要比看中文書更多的專注力,但我真的完全被這個故事吸進去了。我要再強調一次,這本書的重點不是在於他們遇到了什麼事,也不是在於結局是如何,所以沒有什麼老梗不老梗的問題。我投入到看到某一個悲傷的情節還痛哭,一邊說:「拜託不要! 拜託不要這樣!」我看完第二天去接機,一路上想起這個故事,又紅了眼眶;情緒整個無法抽離,兩天來都像頭上有片烏雲,跟別人說起這個故事還說著說著眼淚就掉下來了。 我在讀完這本書之後去找了 McCarthy 的簡介,發現現年七十多歲的他有一個十歲左右的小孩。我突然之間能夠明白他寫這本書的動機以及他是抱著什麼樣的心情在寫這本書。唉。這本書快到結尾的時候,那個不知道能不能繼續活得下去的爸爸說出來的一字一句都像是作者要告訴他那稚齡的孩子的話,是抱著自己大概沒辦法在人生這條路上陪自己的孩子一直一直一直走下去的心念寫下的字字血淚啊! 我想他的小孩長大之後讀自己老爸寫的這本書,應該會非常非常感傷吧! 這本書已經被改編成電影,我手賤去點了預告片,花了很多時間想抹滅我看到的那個影像。都沒東西吃了,找個那麼肥的大漢來演爸爸是怎樣(美國人是找不到瘦子了是吧),然後那個童星又好油,演技又差,還細皮嫩肉的。我心裡的那個小男孩完完全全不是那樣啊啊啊~~~~~~~不是有特效這種東西嗎? 但顯然他們的特效都是爆破場面,就為了騙幾個喜歡那個場面的人的錢,唉唉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