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的薪事


不知道是新聞記者加油添醋,還是這位台大新進教授的問題,看了這篇文章覺得簡直不可思議。什麼年代了還以為大家那麼好騙。這種講話只講一半的人...... 算了,我不想講難聽話。

直接拿英國的薪資來比較,也不談談英國的生活物價。英國人的薪水本來就不怎麼高,那高昂的租金/房價、物價和生活費扣一扣,大家根本存不到什麼錢。我回台灣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看破這一點,結果居然有人拿這點來說嘴,看了簡直好氣又好笑。

他稅前拿台幣 15 萬,每個月扣完稅和健保大概拿到 2800 磅(還沒扣退休金基金)。在倫敦的話,兩房的小公寓差不多是 £2000,市郊的一房公寓大概也要 £1200,加上地鐵月票都要快 £1500 了。

這樣算一算,算什麼「減薪」?更不要說台大一個月多給他三、四萬,還有宿舍!

我還沒提物價呢!(如果有小孩上幼稚園,一隻一個月是 £1500 唷!)

也不是因為他拿英國博士後的薪水來比台大的助理教授薪水就算委屈了。英國教職競爭很激烈的,不是所有人都能脫離博後拿到教職的,更不要說如果發表的成果普普通通,又沒有能力申請到自己研究計劃的經費的話。歐洲很多這種找不到教職的萬年博後,連好的研究大學劍橋和帝國理工都有一大票。

七年在國外拿不到教職,回來還有台灣的最高學府台大收,難道不覺得有人懂得欣賞根本無價嗎?我倒覺得台大挺「佛心」的。

文中還提到:
汪立本的姊姊,大學畢業後就在國小教書。他說,較資深的國小老師,薪水跟他的本薪差不多。
可是瑞凡,拿你第一份正職的起(底)薪,去比人家至少 15 年年資的薪水,不奇怪嗎?

有人說「台灣教授的薪資水準,不足以吸引國際人才」,但這根本是假議題。選擇在哪裡任教,絕大多數的時候,根本不是薪資的問題。一個義大利的學術人才因為高薪來台灣的機率有多少?根本近乎於零。即使來了,想的也都是賺個兩、三年錢就回去。中國錢那麼多,是吸引了多少個外國人才去中國當教授?

真正頂尖的學術人才看的根本不會是錢這種東西,要賺大錢的根本不會想走這行。

我看到的都是因為太太是中國人或是台灣人的關係,所以來跟中國或台灣的大學或是實驗室合作,一年來幾次,或是來過「離修年」(sabbatical leave)。

鼓勵跟國外頂尖實驗室人才合作、交流是比較可行的作法,想吸引歐美頂尖人才來是很不切實際的。

雖說台灣研究人員都在說研究經費少,但我 2004 年一到劍橋的時候,整個嚇壞了。中央大學的設備不知道比劍橋好多少倍!那時候劍橋的博士生甚至不是每個人都有電腦可以用的。但人家就是有偉大的心靈和頭腦做好研究,發好文章。

我知道又有人要說,歐美,特別是頂尖實驗室很容易在好期刊發文章--但是台灣學生在這些實驗室的時候,又有多少人真的發了好期刊或高影響力的文章呢?


這篇報導讓我思考的另一件事是新聞報導品質及從業人員素質的低落。

因為我自己剛好也在英國唸博士、當過博後、工作生活過,對這個報導訪談的背景有相當程度的了解,知道這個報導只給了非常偏頗的訊息。這篇報導也被貼在 Ptt 的薪水版和 After PhD 版。薪水版的普羅大眾只能依著報導給的訊息和結論做評論,但是都走過類似人生路的 After PhD 版的版友都對受訪者,有意或無意,隱藏的那一大塊拼圖心知肚明。

我自己常常要幫客戶訪問各領域的專家,公司總是耳提面命的說,訪談最重要的就是 probing questions,問出重要的細節,如何從被訪談者說出來的細節裡問出重要的資訊。這篇報導的記者沒有常識問到「歐美物價和稅很高。在這種情形下,兩邊的薪資比較起來如何?」之類的問題,編輯也可以讓他過?還拿來當標題?

收費閱讀的是這種盲人摸象的文章,這樣好嗎?





2 則留言:

Mr. MainstreaM 提到...

您好,我是本人。這篇報導很多部分不是我的原意,事後也造成我許多困擾,包括系上資深教授的關切。首先,我絕對沒有用 佛心 兩個字,那個不是我的平常用語,是記者接話然後塞在我身上,對於能回到台灣任教,我是心存感激。另外整個訪問過程,我的重點都是在比較台灣 英國 和 比利時的高教環境及制度,希望能藉此學習其他兩國的優點,包括校內行政人員薪資應該提高之類的建議,但是當然記者都沒提這些。至於,跟國小老師薪水相比,是有計算根據的,相關試算文獻在網路上找的到。
個人薪水部分,我純粹只是分享我在英國博後拿到的薪資水準,以及我確實每個月扣掉生活花費,可以存到將近一千鎊的個人經驗,這並不代表所有人都可以。最後,做了七年博後沒找教職,是因為我之前跟指導老師在英國開了新創公司,我很多心力都在忙這件事。
再一次跟你說抱歉,一篇不夠準確的報導(也可能是我表達不佳),讓你看得心情不好。

Hyashih 提到...

您好,

想到你系上資深教授的關切還滿好笑的. 你都不會想寫信去澄清嗎?

因為不知道你原來是怎麼講的, 我也很難說什麼. 我本來想說的是, 直接拿兩國薪水的絕對值來比根本毫無意義, 因為國民平均所得不同, 物價不同, 稅也不同, 甚至競爭度完全不同. 要嘛就找拿 global pay 的工作, 不然這樣比根本好笑.

我認識的帝國理工學院的 Reader 和 Lecturer, 每個人都過得苦哈哈, 抱怨存不到錢, 甚至要身兼雜誌編輯才能勉強打平收支. 你這種省錢達人根本不用擔心在台灣拿教授薪水過得不好, 因為我認識的每個拿到台灣的大學教職的每個人都過得游刃有餘. 光租金就差那麼多了, 稅後薪水差不多的情況下, 你可以存的錢應該差不多, 但是光這個存下來的錢就已經幾乎是台灣薪資的中位數了! 如果有唸幼兒園的小孩就差更多了.

你大概沒看懂我寫跟國小老師薪水相比那段. 我並沒有質疑數據, 我要說的是, 這對國小老師也太不公平了, 累積了 15 年的專業才領跟大學教職的起薪一樣. 15 年!

爭取薪水提高很正常, 但一般人都會拿工作上的成果來談, 而不是單純那個人領那麼多, 我也該拿那麼多. 如果可以拿帝國理工學院的學術成就做標準, 來決定台灣教授的薪水, 我覺得這還不錯. 因為如果台灣教授也這麼厲害, 那的確該拿那麼多獎勵.

我不知道是不是領域的差別, 但我在英國拿到好大學教職的同事們, 沒有一個人是因為沒有在忙其他事而拿到教職的.

如果有想在英國找工作的同學, 千萬記得不要再用 「我成績不好, 是因為我都在玩社團」這種句型. 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兩件事不是什麼因果關係, 是獨立事件; 因為就算沒玩社團, 你成績也不見得會好, 因為有可能你的才能在領導力而不是學術. 而且世界上不少人是又會玩又會讀書的. 可以觀察一下身邊英國同學是怎麼講這種事的. 我覺得這是英文文化學習頗基礎但重要的一課.

希望幾年後能看到你的學術成就跟帝國理工的老師們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