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劍橋影展

二十幾歲的我怎麼也想不到自己到了三十幾歲還會有熱情追影展。劍橋影展九月十三日開幕,二十三日結束,我幾乎每天都去看,有時候還一天兩場。大家都說在網路上抓就好了不是嗎? 可是有些電影在電影院看感受就是不一樣呀,更不要說超小眾的紀錄片網路上也很難找到吧!


按照慣例,劍橋影展的開幕片是伍迪艾倫新片在英國的首映。去年是午夜巴黎,今年是 To Rome with Love。許多人對伍迪艾倫有很多意見,一個同事跟我說他不看伍迪艾倫的片,另一個同事直接問我說伍迪艾倫是不是又在此片軋了一角。Stephen Fry 在 Mrs. Fry's Diary 書中說他們去看電影,在伍迪艾倫的電影和阿凡達之間做選擇,因為他們「實在很討厭那個眼鏡,所以最後決定去看阿凡達」。我其實也不是很喜歡伍迪艾倫在他自己的片子裡軋一角,每每總是讓我很出戲,但在此片,他個人的風格實在很適合當那個岳父,而且他神經質又愛碎碎唸的特質演起老人家實在是貼切又讓人拍案叫絕! 看來他這幾年喜歡拍城市裡的小故事,整個輕鬆寫意起來。

這部電影由四個小故事串連起來。伍迪艾倫演從美國到羅馬探望在此旅行時跟義大利人墜入情網的女兒的古典音樂製作人,卻意外發崛了根本是不世出天才聲樂家的親家公。新婚夫婦因為工作來到羅馬,太太在街上迷路,之後跟著自己的偶像跑了,先生得去見親戚,但老婆不見了,只好先拿走錯門的妓女先抵著先。好發議論的小人物突然有一天變成了舉國知名的人物,記者每天追著他跑,他享受當名人的好處,卻又有些煩悶,直到他又變回了平常人,才理解當名人有名人的好,當平常人有平常人的好,但總是當名人還要更好一些。美國情侶接待因為失戀來散心的迷人小尤物,那男的完全被這尤物滿口花俏的名詞給迷住了,覺得自己遇上了今生的靈魂伴侶。

這是讓人看了非常舒服的片 - 除了那些美國年輕人的部份。我有時候在想,如果我當年去的是美國,我會變成怎麼樣的一個人?



Meet the Fokkens
我想大多人來看這部紀錄片都是想來看點好笑的東西吧! 這對 69 歲的雙胞胎是阿姆斯特丹紅燈區的姐妹花,其中一個人到現在還在執業。紀錄片由她們提供小撇步開始,還提到有牧師和拉比定期來找她們,做之前還要她們先告解,當然有的牧師自己就喜歡跟她們告解。我一定是太嫩了,她們提供的不少撇步我根本聽不懂,但後面有個太太一直哈哈笑個不停。她們會走入這一行,是當初姐姐的先生逼她當妓女,她當時十九歲,已經有三個孩子了,就這樣被她先生推入火坑。她的親戚們非常的看不起她。妹妹因此對這世界感到非常的憤怒,一氣之下居然也開始執業。五十年後的今天,她說起來還是有些黯然,也說自己真是太傻,如果人生再來一次,她絕對不會這麼做。姐姐的孩子還被送給別人收養,而被收養的那女兒居然說她還是很尊敬她那吃軟飯的皮條客老爸,還會叫她媽不要再抱怨以前的事情了。人世間的親情就是這麼複雜的一件事啊!

這個紀錄片也紀錄了她們的日常生活,甚至還有她們接客時的實際過程。在那完全赤裸的人性慾望畫面裡,我居然理解了為什麼有人會去嫖妓和被虐的傾向。縱使經歷了那麼爛的丈夫和無數的嫖客,她們都還是很溫柔的說,這世界上是有很多好男人的。她們是這樣的溫柔和溫暖,她們就只是這樣過著她們的日子,但我被她們深深的觸動了。就在倒數第二個場景,我眼眶開始紅了。這紀錄片導演把節奏掌握得驚人得好。第二天跟男友講這部片的時候,我講得淚如雨下。

我真的很慶幸她們這對姐妹有彼此的扶持和理解。我向她們致上最深的敬意與祝福。



The Raw and the Cooked (生食與熟食)
這是公視找了一個德國導演拍的台灣食物紀錄片。她環島介紹她覺得很有代表性的台灣食物。我覺得是相當普通的作品。這導演來過台灣十五次,對台灣有相當程度的了解,也來到了電影播放的現場。她在電影播放前說,她很喜歡台灣,希望台灣可以維持現狀,但現在看起來台灣在不久的將來就會被中國吞掉了。

這紀錄片拍得很普通。倒是導演提到,她當初受邀和開始拍片的時候,還是民進黨當政,一切都很順利,到了後期,換了國民黨,搞了公視烏煙瘴氣,拍片支援變差,到原住民部落時,連翻譯都半途落跑。導演更怒的是,此紀錄片最後在公視播出時,公視把所有街頭示威遊行,抗議國光石化與蘭嶼核廢料的鏡頭全部剪光,只留下一道接著一道的菜餚。


A Cube of Sugar
故事發生在伊朗。四個姐妹回家幫妹妹準備婚禮,沒想到婚禮前夕,祖父被一顆方糖噎死了,結果喜事變喪事。我發現我對伊朗人的臉不太能辨認,電影一開始就是各個姐姐帶著一家大小回家,每個女生都長好像,每一個都戴碎花頭巾,我完全分不出誰是誰。我個人覺得電影有些普通,不過我在這部電影體驗到了伊朗生活。平常聽到的有關伊朗的事要嘛就是核彈,要嘛就是伊朗跟美國或以色列有衝突,再來就是塔里班。但我認識的兩個伊朗人都極善良,極開朗,極熱心。有人跟我說,也許是因為這兩個人不在伊朗所以才這麼快樂,但是看了這部電影,我想,真正的伊朗人應該就是這樣的吧! 即使沒有很喜歡這部電影,我總算也是觀察到了總是歡樂得吱吱喳喳開玩笑的伊朗文化。我的伊朗同學人那麼好,但是因為國藉,申請簽證或是過海關總不是那麼容易。這世界上大部份的人都是好人啊,但卻是那麼不公平的無法擺脫壞人的影響。


Jiro Dream of Sushi
已經八十五歲的小野二郎經營的米其林三星壽司餐廳總是一位難求。此紀錄片紀錄了他嚴格的工作態度。這人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家庭生活的吧! 他說他當年被送去當學徒時,家人跟他說要努力,他沒有退路了,跟現代父母會說,不行就回來沒關係,世代的教養差異真有天壤之別。


The World According to Irving
約翰厄文是我很喜歡的作家。這場有關他的紀錄片的觀眾很少,而且平均年齡應該有五十五吧! 因為除了我之外,幾乎全是滿頭白髮的先生女士。以前提過他書上的大頭照,看起來眼神超犀利,跟他的文章風格大相逕庭。在紀錄片裡,他感覺起來跟他的書一樣,果然人如其文! 他熱愛摔角,還曾經是選手,他現在年紀大了,還是一天到晚做運動,而且維持相當的生活紀律。他是一個好貼心的人,像是做批薩的時候,會先問問有沒有人不吃蘑菇的。他有一個國際顧問團,專門解決他寫作上的疑問。像是他想知道一個健康的女生,如何可以在性行為的當下死掉,或是砍掉左手的話,會不會因為流血過多死掉,他的醫生就會告訴他,如果這個女生有之前沒發現的心臟問題,或是這個被砍左手的人之前喝了點酒,'you can have it done nicely.' 他似乎很喜歡風琴,所以一天到晚在拜訪風琴手,紀錄片也訪問到他的其中一個風琴顧問,這個風琴顧問還重現他書裡跟風琴有關的演奏片段。事實上,這部片拍了很多他書裡的場景,做為一個書迷,可以看到這部片好幸福。

他是一個好明智又慈悲的人,有堅持又溫柔卻又不鄉愿。我想要長成像他這樣的人。

看這個紀錄片有一個意外的驚喜:他在寫阿姆斯特丹紅燈區的時候,找了當地一個警察幫忙,那個警察我知道他!! 因為他是 the Fokkens 姐妹花的朋友!!! 之後又提到他寫阿姆斯特丹的場景,講的市中心那個教堂附近的紅燈區是年紀比較大的妓女,有些都六十幾歲了。這肯定是在講 the Fokkens 姐妹花嘛!

我很喜歡這個紀錄片,從第一秒開始就完全融入訪談,背景音樂幫了很大的忙。我回家後找到了作曲家的網頁,我最喜歡第一、三和最後一首。主題曲完全展現了厄文的書的特色:體諒與理解。


Elena
這部俄國片幾乎滿場。講的是一個中年護士伊蓮娜嫁給一個很有錢的人。伊蓮娜的兒子很不成材,也不工作,養家的錢都伊蓮娜給的,孫子也是每天無所事事,考試當然也考不好。他們打算賄賂學校校長把這孩子送進大學,但這有錢人覺得他沒義務要養伊蓮娜兒子的家,特別是都幾十歲了還不工作。這時伊蓮娜就會說,你那只會揮霍財產的女兒還不是一樣。最後伊蓮娜就把這有錢人用阿巴斯甜毒死了。影展做導言的人說她覺得這部片有杜思妥也夫斯基的味道,她應該是覺得伊蓮娜像「罪與罰」裡的年輕人,因為恨意殺了那苛刻放高利貸的老太婆,而片中這個被害死的有錢人就被類比為這個老太婆。

我不太喜歡這部片,不是因為它拍的不好,這其實是一部很不錯的片子,只是我自己本來就不太喜歡看負面的東西。我覺得伊蓮娜很煩,她先生有錢也是他先生賺來的,她兒子不去工作要怪誰。我不太能理解,開口要不是自己的東西怎麼能夠這麼理直氣壯。不過我男友有不同看法,他覺得夫妻共同分享財產是應當的。我是覺得,擁有比較多那個人願意分享是好的,但實在還是無法苟同沒有的人去要些什麼的心態與行為。


此外,我還看了兩個短片選集,To Belong & To Hate。今年的短片真的選得不太好,特別是 To Belong 的第一個短片 Bubbly,真是爛透了,就像是給演講的人卻連一個句子都講不好。這部片毫無疑問的拿下本人這輩子到目前為止看過最爛的片子,真的是爛到我超想打人的。說起來殘忍,但人硬要做自己完全沒天份的事,特別是在藝術方面,就是會這麼一場悲劇。另一個讓我印象很深的是中國人拍的「一夜情」,裡面的對話真的很白痴,像是兩個人做完之後,男的很急的問說:「我會不會太快了?」女的說:「不會,你很棒。」或是女的說:「再怎麼樣,我們這段終究也只有一夜。」男的就很急的說:「可是這一夜還沒完,我們再做一次吧!」整個爆笑。



沒有留言: